“管得了的看不见、看得见的管不了”,“见管脱节”是传统城市治理模式下时有所见的怪现象。解决这一难题,需要对事权范围进行再明确,对权责交界的模糊地带进行共商共治,并向基层充分放权。但最根本的,还是要激发城市管理者的责任心。
人们常说,下棋要想赢,需要走一步、看两步、想三步。治理好一座城市也是如此。目前,精细化已经成为很多城市治理的共识,并化作了整治开墙打洞、拆除违法建设、架空线入地等一系列实际行动,成效有目共睹。但是,在精细化治理走向深入的过程中,还有不少躲不开、绕不过的问题,“见管脱节”就是一种时有所见的怪现象。
“见管”何以脱节?一来,任何管理体制都难言完美。就现行城市管理体制来说,点多、线长、面广。上级部门资源调配能力强,但工作重在管宏观、把方向;基层干部“芝麻官,千钧担”,“超负荷”的状态下,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。二来,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下,各方面都有自己的事权范围。东城管不了西城的事,工商局管不了食药监局的事,看似清晰的界限划分中难免出现盲区死角。三来,共管共治说易行难,对于权责交界的模糊地带,最好的办法是联合管理,但集体行动显然比单兵作战麻烦得多,协同成本令不少人望而却步。
客观原因固然存在,但主观上的问题更不能忽视。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往往止步于显而易见的分内之责,缺乏多想一点、多走一步、多做一点的主动性与能动性。有的甚至只求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太平,邻居地里长了草、闹了灾,只要没殃及自身,就装作没有看到。事实上,精细化治理越往深处推进,越容易碰到一些超常规问题,越需要特事特办、协力合办。
破除“见管脱节”,关键是要解决责任心的问题。实现事权与事务的高度匹配,堵死庸官懒政的可能,赋予想干事者权力,是激发责任心的必要条件。就现行管理框架来说,不妨抓住“厘清”与“融合”两个关键词。一方面,对权力范围、职责任务进行再明确,对权责交界的模糊地带进行共商共治。另一方面,就是向基层充分放权。基层干部工作在一线,眼里有问题,心里有办法,当他们手里有了“调兵遣将”的权力,有了更给力的针线,像绣花一样精细地治理城市才有可能。
外因终究要通过内因起作用。倘若城市管理者只想当个“公堂木偶”,给他再多“绣花针”怕是也会放生锈。要既发现问题,又能解决问题,关键是要有一颗为民服务的心。城市治理越往深处推进,越会遭遇硬骨头。这也是考验我们担当精神的时候。身为党员干部不能见到问题绕着走,权力就是责任,有责就要担当。作为城市的管理者,广大党员干部责无旁贷,必须对各项事业负起全面责任。
当更多“见管脱节式”问题被解决,老百姓的获得感就能不断夯实,建设和谐宜居之城的愿景就能加速实现。